服务热线
- 服务电话:0756-3391906
- 软件测试技术:0756-3391891
- 嵌入式软件测试:0756-3391732
- 网络测试技术:0756-3396982
- 监督电话:0756-3391848
- 软件业务服务:0756-3391906
- 网络业务服务:0756-3396981
借力粤港科技合作打造一流服务平台
来源:评测中心 发布时间:2011-05-10 11:37:15
珠海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十载厚积,三载薄发。2008年起步的香港测试业务从崭露头角,到香港软件检测业中独占鳌头,乃至实现自我超越。内地软件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被香港业界认可,相对于检测中心是实力挑战、行业竞争历练和自身能力见证。检测中心面向香港业界提供专业公共技术服务是粤港合作中的典型案例之一,以下转载广东省科技厅主办的广东省级综合类科技期刊《广东科技》的相关专题报道。

“香港的业务我不会轻易放弃,在最困难的时候,是香港市场救了我们。2009年,我们的收入突破100万,香港市场收入占了一半。可是到2010年下半年,我都忙得没法接香港的活儿了。”珠海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南方软件检测中心”)的侯建华主任言语间既流露着自豪,但也不乏一丝忧虑。
十载厚积,三载薄发。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三年的光阴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正是在这短短的三年,让珠海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完成了从依靠政府资助的第三方测试机构,到立足珠海市、辐射粤港澳市场的一流软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检测中心,已为600多家企业和信息化建设单位提供了1100多项第三方非盈利技术服务,成功定位近12万个产品质量问题,并获得广东省中小企业首批29家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的信息技术创新服务示范平台、国家软件评测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华南区唯一一家软件检测工程师职业技能鉴定二级站、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首批3家指定从事软件产品登记测试的专业测试机构、国内同行首批获得中国合格评定认可技术委员会认可资质的软件测试实验室等诸多殊荣。
将时光回溯至2008年,如今珠海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的辉煌,正是源于那次机缘巧合的会面。
从高层联谊,到同行角逐
“是香港市场救了我们,在这点上,我要感谢赖锡璋会长。”
回忆起当初与香港市场的合作契机,侯建华主任如是说。2008年,她参加了珠海与香港的科技高层联谊会,机缘巧合,她遇到了香港香港地铁信息技术主管、香港地铁CIO兼香港软件协会秘书长——赖锡璋先生,攀谈中两人很自然地将话题转移了粤港软件检测行业的发展上。
在香港,软件检测业一直缺乏技术积累,第三方测试专业性不强,且检测质量要求较高,加之本土人力成本高昂,因此迫切希望能与内地的软件检测中心进行合作。而另一方面,出于扩大业务的需要,检测中心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切入港澳地区市场。此次偶遇,双方一拍即合,为南方软件检测中心拓展自身业务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当然,万事开头难。从一开始,南方软件测试中心便面临内地同行们发起的挑战。在联谊会结束后,香港方面着手准备对内地软件测试企业的引进工作,但在他们的备选名录中,绝非南方软件测试中心一家。经由赖锡璋介绍,香港地铁相关部门提供了两个实战项目,遴选了内地最优秀的五家软件检测服务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能力考核”。
据侯建华主任回忆,当时内地同行的竞争力不容小视,且港方提出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即要求内地机构无条件的单方全额承担检测经费。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机构由于对香港市场的合作前景预判不足,草草地选择了退出,而业务素质过硬的南方软件测试中心则迎难而上,一路过关斩将,凭借一己之力,圆满地交出了两个测试任务的最终方案,在激烈的角逐中笑到了最后,不仅由此打开了香港市场的大门,而且为日后与香港地铁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埋下了伏笔。
从举步维艰,到崭露头角
初入香港市场,首要的问题便是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以及如何在香港站稳脚跟。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南方软件测试中心的非营利性质使其无力像企业一样承担高昂的香港人工成本,无法通过在港招募员工的方式开设分公司,而由于粤港签证有效期关系和房屋租赁费用高昂等原因,检测中心分派员工常驻香港开展业务也并不现实。
在两难的境地下,赖锡璋先生及时地为检测中心提供了帮助,经由他介绍的珠三角信息产业合作与交流中心,成为检测中心的首个业务合作伙伴。珠三角信息合作交流中心由珠海市科技局、南方软件园、香港电脑学会、香港互联网供应商协会等7家政府及行业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最初的两地合作模式,主要是与珠三角信息产业合作与交流中心签署合同,通过合作中心介绍其内部有相关业务需求的成员,与检测中心开展第三方检测合作。尽管这一方案解决了进入香港市场的燃眉之急,可是业务量小、服务层次低,制约了检测中心的香港业务的进一步延拓。
2009年,对于检测中心而言是峰回路转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提出了“创新香港,振兴六大产业”的施政理念,首当其冲的便是检测行业。基于香港软件检测产业自身基础较弱的情况,以赖锡璋领衔的诸多软件界知名人士共同向特区政府呼吁,希望尽快加强粤港合作,联合建设软件检测平台,并推动优化产业合作的环境。
乘着产业政策东风的南方软件检测中心,在这一年里迎来了新的合作与市场机遇。在完成与香港地铁合作的第一项入港业务后,先后服务了香港地铁、香港建设银行、香港赛马会等诸多知名单位,终于在香港软件检测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破冰香港,到自我超越
“我们常说,香港人都是很‘精’的,跟香港合作,我们吃过几次“亏”。2010年初,我们与香港建设银行合作,由于初来乍到,对合同解读不透彻,导致我们为香港做了二十万的事情,却只收了八万块钱”。在谈及检测中心与香港方面合作时,侯建华主任颇为感慨,“其实说到底,是我们对国际惯例了解不透、项目把控的能力不足,别人想到的你没想到,这理所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点上,我佩服香港企业的国际化运作,他们的管理是一流的,与他们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中心的运作和管理水平。”
从打入香港市场开始,南方软件检测中心便面临了“千难万险,重重阻隔”。从合作经费,到人员往来;从设备采购,到合同签订,每向前一步,都遇到了超乎想象的困难。然而检测中心并未就此退缩,在对种种困难进行“破冰”、接受国际化洗礼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运作管理,实现了自我的飞跃。
扩展香港业务的第一步,是如何应付“人”的问题。在现行的港澳通行政策下,签证次数与往返时间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如何让技术团队不受时间限制、自由入港服务成为了摆在检测中心眼前的一道难关。经过多方打听,侯建华主任通过珠海市港澳办,将因业务需要长期往来港澳的人员,录入港澳办部门的出入境登记备案名单中。之后申请出境的成员,可以灵活解决了往来难的问题。
在合同的签订上,香港由于其全球化的运作,律师的业务纯熟精湛,面对合同中的诸多“陷阱”,侯建华主任不得不亲自把关:“与香港企业签合同特别累,合同中的内容需要一条条地分析解读,许多国际化的条文,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其中的陷阱根本无法发现。我们的技术人员只专注于测试工作,而我则需要对整个合作项目负责,稍有疏忽,我们就要面临亏损”。
而在合作经费的对接上,也颇费周折。第一次合作,由于合同上的金额没有注明币种,香港方面支付的是港币,结果换算成人民币足足打了九折;第二次合作,双方明确了以港币作为币种,但是所汇款项由于检测中心没有港币账户而被退回。经过一番周折,经费才能成功到账,但由于不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相关税收政策,还被扣除了6%的税款。在提到解决方案时,侯建华主任为同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因为我们平台在珠海服务了很多年,与地税和国税协调较好。如果我们与政府签订了合作项目,只要在珠海市地税、国税局备案,所划拨的项目经费就可以免缴税款了。”
2009年,在成功完成香港地铁和香港建设银行的4个检测项目后,检测中心成功吸引了香港赛马会成为第三个客户。香港赛马会的赛马规则常变,因此其软件测试也拥有近百人的团队。为了考核检测中心的专业性,赛马会提出检测现行赛马规则软件系统漏洞,再进行业务合作的要求。检测中心经过周密的测试分析,提出了五大软件漏洞,让赛马会心悦诚服,双方由此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height="286" width="500">
近两年,经过香港国际化标准的洗礼,如今的南方软件检测中心运作日趋成熟,其规范化的运作亦可成为同行业借鉴的经验。
在项目报价上,侯建华主任介绍道:“目前内地在这块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往往得靠不断地讨价还价达成一致。而香港的项目报价则是按照国际惯例,不同的测试工具、测试人员,分别对应不同的环境费用、人工费用和管理费用,只要检测方案通过,那么相应的项目费用也就确定了,他们不会跟我们讨价还价,一般对我们的技术方案认可后,签订合同的效率非常高。”
为了更好地配合这一报价模式,检测中心为此专门开发了一款Project项目软件,将项目中所使用的设备与人力资源与工作量,折算成对应的项目报价,实现了与国际化标准的完美接轨。而经过三个月努力建成的VPN通道,也让香港建设银行能直接远程连接至检测中心,实现了异地测试,极大地降低了检测成本。
展望未来,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关键